9月4日,复旦大学举行2025级开学典礼,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7192名本科和研究生新生成为“复旦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寄语新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几位教师和学生代表也作了精彩发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寄语新生。成钊 摄
【选择也是需要不断锤炼的能力】
“大学是人生的‘练兵场’。对于成长而言,选择是一项特别重要的能力,也是需要不断锤炼的能力。”金力说,学会选择,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才能自主发展、创造未来。
学会选择,要不断建构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2025级学生是复旦教育教学改革3.0版全面实施后,第一届入校的学生。3.0版改革最核心的目标,是赋予同学们自主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大学学习,挑战无处不在,选择也无处不在,挑战和选择往往共生,有时来得猝不及防。在这个“练习场”上,不妨多选择一些挑战,允许多一些试错。
学会选择,要打破路径依赖、找到自己的热爱。一个人对于大学生活的想象,如果停留在从一个好专业到一份好工作,这样的选择其实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接受了“被定义的人生”。来复旦求学,目标不是为第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而要为“不被定义的人生”做好准备。
学会选择,要作出更有智慧的选择并坚守到底。所谓好的选择都是相对的,往往不那么轻松、不那么完美。学会选择,就要懂得取舍,经得起眼前诱惑;就要懂得坚持,舍得全心投入、长期主义。好的选择体现人生智慧。复旦人的智慧,既体现在“卓越而有趣”的精神特质上,也体现在“自由而无用”的定力上。
今年暑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和金力走访了很多用人单位,大家都说复旦的毕业生“好用”。裘新有感而发,总结了复旦“人才培养之用”的四层含义。金力在发言的最后作了分享——
一是无用,无功利之用。复旦人讲的“自由”,是心性和心智上的自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智力的提升、思想的丰富;复旦人推崇的“无用”,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不为短期功利所困,沉得下心、厚积薄发。
二是有用,有经世之用。复旦的学生要适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好用,擅务实之用。复旦毕业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高、态度好、能力强、能出活。
四是大用,堪复兴大用。复旦人要努力成为小我融入大我、能够改变中国面貌和世界面貌的大才。
“以上这四个‘用’不能割裂看,也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从不同维度体现出复旦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模式,也体现出我们对全体复旦同学的成长希望。”金力说,期待大家怀无用之心、干有用之事、做好用之人、成大用之才,学会选择、自主发展,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运动狂人”:科研灵感常诞生于实验室外】
作为在复旦工作了十几年的“外来者”,大数据学院院长、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在发言时首先提及的是复旦的“包容”。“我在国外旅居多年,最终学术之舟停靠在了复旦。在我看来,复旦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场,不问你来处,只为你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你安心探索、创造。这种包容,让每个独特的灵魂都能自由呼吸,找到同道。”
冯建峰还提到复旦的“无用成就大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往往源于最初那些看似“无眼前功利之用”的好奇心。“在大数据学院、类脑研究院,就有一群正在科学无人区探索的同事。我们不仅成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860亿神经元模拟的数字孪生大脑,还开发了助力瘫痪病人重新行走的脑脊接口技术。”
AI的下一步究竟该走向何方?作为中国第一个在人工智能顶级会议NeurIPS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冯建峰坚信人文与科技融合的价值,“解答这些问题,不能只靠技术和理论,更需要人文的关怀、伦理的思考和跨学科的智慧。这正是复旦所能赋予你们最宝贵的能力。”
“我是一个典型的运动狂人,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运动场。在张江校区,我捐赠了两艘小船,停泊在河道里,空闲的时候,我会拉上同事划船聊天。”冯建峰说,科学的思维需要在实验室里锤炼,而科研的灵感常常诞生于实验室之外。正是这些爱好,为他提供了挣脱思维定式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大学里,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你的热爱,并让这份热爱照亮你前行的路。”
【爱打鼓的留学生:总把喜欢说成稀饭】
对于2025级新生而言,他们想要做怎样的复旦人呢?
物理学系2025级博士研究生金亦涵,也是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首批博士生。“我想请大家看一张图——2019年人类拍摄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我的导师袁峰教授正是参与这一项目论文发表小组的5名科学家之一。这张照片证明了黑洞不只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预言,还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天体。正如这张黑洞照片,每一次科学发现都是向着未知迈出的坚实步伐。”
作为第五期卓博计划学员,过去4年金亦涵在复旦的进阶课程、荣誉课程和课题组轮转训练,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顶尖科学家的报告以及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培养了我的学科前沿视野和融合创新意识。”他表示,未来将继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虽然我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总把喜欢说成稀饭,但并不妨碍我喜欢中国、喜欢复旦。”来自智利的留学生代表、国际金融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康保禄(Pablo Carpanetti),一边说一边“比心”。
一年前,康保禄来到复旦学习中文,课堂上中文的声调韵律让他着迷,课堂外他成为了“打鼓天团”的团长,“在排练中我读懂了复旦的校训,也读懂了自己的人生不止一种写法。”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最新实盘配资服务,不仅是校训,更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精神指引。选择医学是我迈向博学的第一步,博学不能一蹴而就,需有拼图的耐心,将书中解剖、生理、生化等知识一点点拼成完整的生命图景。”华山临床医学院2025级本科生杨雨宸发言时说,“学医8年将为我的专业铺就底色,但我深知成为良医更是一场终身的长跑。复旦教给我们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卓越而有趣的成长方式,能经世可担当,我相信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展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