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街小巷有几千条,但正式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道路只有三条——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这三位抗日英雄,以这样的方式,凝望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可爱中国。
抗日英烈从未远去。在9月3日胜利日前夕,记者探访这三条路,找寻这些路背后的滚烫历史。
“崇高伟大的模范”
佟麟阁路位于西城区宣武门内,全长约1500米。乍看之下,它与北京其他窄窄的胡同并无二致。但翻开历史,这里曾是元大都时期的金水河,后来逐渐淤塞,化为“大明壕”。
直至20世纪初,这里才被改造为道路,叫作南沟沿。1945年,为纪念佟麟阁将军的牺牲,这条路被更名为“佟麟阁路”。
佟麟阁将军是“七七事变”后第一位殉国的高级将领,牺牲前任第29军副军长。在南苑战斗里,他下令“誓死抵抗”,最后战死沙场。
“他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毛泽东曾如此评价。
如今的佟麟阁路上,有一座怀表样式的纪念雕塑。怀表上的时间定格在1937年7月28日,即佟麟阁将军殉国的时刻。整个雕塑高1.937米,怀表链由77个铜环组成,寓意1937年7月7日,希望大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除了雕塑,佟麟阁路上还保留着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址、中华圣公会教堂等。这些老建筑,静静伫立在街道一侧,成为路名背后最生动的注脚。
“军人抗战有死无生”
从西直门内大街到阜成门内大街,有一条笔直的道路贯通南北——赵登禹路。路上铭牌介绍: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民国初年辟筑成路,叫作北沟沿……
时钟拨回到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后,时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在南苑与日军激战。在激战中,他召集各部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后在奉命撤退途中,赵登禹遭日军伏击,壮烈殉国,时年39岁。
1947年,北平市政府为纪念在“七七事变”中与佟麟阁一同牺牲的爱国将领赵登禹,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
今天,这条道路依旧承载着对将军的缅怀。2008年,西城区政府对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机动车道拓宽,步道加宽,新建过街天桥。硬件改善了,但人们心中的记忆始终没有改变。
2015年7月6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西城区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外墙中央为赵登禹制作了一尊纪念浮雕,通过浮雕画面,为行人讲述88年前的那场惨烈战争。
“每年抗战纪念日,总有人自发在路口献花。哪怕只是一束菊花、一鞠躬,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对先烈最真诚的敬意。”附近居民告诉记者。
民族气节的象征
与前两条路不同,张自忠路并非北京独有。天津、武汉、上海……许多城市都有“张自忠路”。这不仅是一条街的名字,更是一座座城市对英雄的共同纪念。
在北京,张自忠路位于东城区交道口,长约700米。这里原本叫铁狮子胡同,曾见证许多历史瞬间: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此辞世;1926年,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
1940年,张自忠将军率部与日军血战邯郸以北,身中数弹,倒在战场,成为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1947年,为纪念在抗战中壮烈殉国的张自忠将军,铁狮子胡同被改名为“张自忠路”。
北京地铁5号线从张自忠路面下穿过,并在此设立张自忠路站,这是北京唯一一座以抗战英烈命名的地铁车站。
走进站内,其A口附近的站台上矗立着一尊半身铜像,底座上书“民族英雄张自忠”。张自忠将军头戴军帽,一身戎装,表情肃穆,目视前方,目光坚定。初秋的北京雨水较多。即便在大雨滂沱的日子里,也总有特意前来的乘客,为张自忠的铜像献上鲜花,表达敬意。
“张自忠之所以在多地被铭记,是因为他的精神具有普遍性。他不只是一个将军,更是民族气节的象征。”今日前来献花的乘客任女士说。
英烈不容遗忘
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过去,三位将军曾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家国;今天,他们的名字融入北京的街道,日夜与城市同在。
当我们走过这些道路,不只是穿行于中国首都的现代化城市空间,更是在一段段历史的印记中前行。
80年前的战火硝烟已远去配资首选门户网站,但铭刻在路名里的抗战精神,仍在提醒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英烈不容遗忘。
展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